最近,武漢大學(xué)圖書館事件鬧得沸沸揚揚。簡單回顧一下:2023年,武大女生楊某某指控學(xué)弟肖某某在圖書館“性騷擾”,校方火速處分肖某某,導(dǎo)致他保研資格被取消、家庭遭受網(wǎng)暴,甚至爺爺因刺激去世。然而,2025年7月,法院一審判決認定——肖某某的動作是因皮膚病瘙癢,無性騷擾意圖,楊某某的指控不成立。

諷刺的是,敗訴后的楊某某不僅未道歉,反而高調(diào)炫耀自己“保研成功、赴港讀博”,甚至揚言要繼續(xù)舉報肖某某未來的升學(xué)與就業(yè)。
這種“誣告零成本,受害者卻萬劫不復(fù)”的荒誕現(xiàn)實,讓不少網(wǎng)友直呼:“難道誣告才是新時代的‘財富密碼’?”

而就在輿論熱議武大事件時,另一個曾被誣告的公眾人物——編劇史航——突然在昨天發(fā)文,揭露了一個更令人瞠目的現(xiàn)象:他勝訴一年后,當(dāng)初的誣告者不僅沒消停,反而借著武大事件的熱度,再次顛倒黑白。

史航案回顧:勝訴≠清白?
時間回到2023年5月,史航被20余名女性以實名或匿名方式指控性騷擾,內(nèi)容包括“聞頭發(fā)”“舔耳朵”等。輿論瞬間爆炸,合作方紛紛切割,史航幾乎“社會性死亡”。
但史航?jīng)]有沉默,而是選擇法律途徑。2024年11月,法院判決認定:
1 核心指控者“小默”(化名黑尾鷗1988)的博文內(nèi)容失實,且部分表述構(gòu)成侮辱;
2 史航從未實施性騷擾或PUA行為;
3 小默需公開道歉。
按理說,真相大白,該翻篇了吧?并沒有。

誣告者的“新劇本”:敗訴卻仍是“贏家”
史航在最新長文中痛斥:“真相不如誣陷更能贏得熱度,于是誣陷者目的達成,敗訴卻依然是贏家。”
具體操作如下:
1. 道歉敷衍,繼續(xù)“陰陽”
小默雖按判決道歉,但措辭避重就輕,甚至暗示法院判決“被迫”。更離譜的是,她私下仍堅稱自己“受害者”,并借武大事件的熱度,暗示史航案“另有隱情”。
2. 鉆法律空子,營造“勝訴無用”人設(shè)
法院判決書白紙黑字,但小默的擁躉們依然在社交平臺散播“史航有背景”“法律不公”等言論,試圖讓公眾相信——“就算贏了官司,也洗不白”。
3. 流量變現(xiàn),打造“維權(quán)偶像”形象
史航揭露,小默將誣告帶來的流量轉(zhuǎn)化為“社交資本”,甚至以此“向上社交,追名逐利”。換句話說:誣告不僅沒代價,還能成為“勛章”。

史航的反擊:公開判決書,呼吁公眾評判
這一次,史航不再忍了。他直接曬出法院認定的核心事實,并喊話小默:“如果你不服,就把判決全文發(fā)上網(wǎng),是非公道,讓大家評判?!?/span>
他的憤怒不難理解——法律還了他清白,但輿論仍給他貼著“性騷擾”標簽。更諷刺的是,武大誣告案的發(fā)酵,讓當(dāng)初誣告他的人找到了“新靈感”:原來,只要會寫“小作文”,哪怕敗訴,也能永遠占據(jù)道德高地。

當(dāng)誣告成為“零成本生意”
無論是武大事件還是史航案,都暴露了一個殘酷現(xiàn)實:誣告的成本太低,而受害者的代價太高。
1 肖某某失去保研資格、家庭破碎,甚至搭上爺爺?shù)纳?/span>
2 史航勝訴后仍被輿論審判,事業(yè)嚴重受損;
3 真正的性騷擾受害者卻因誣告者的濫用,維權(quán)通道被擠占。

法律能判決對錯,卻很難修復(fù)被摧毀的名譽。如果社會繼續(xù)縱容“小作文定罪”,下一個“肖某某”或“史航”會是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