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單品原是快消品行業(yè)的概念,指“既能成為顧客的認知錨點,也是利潤核心”的商品,更可以稱之為零售企業(yè)的靈魂。今天,大單品的概念已經延伸到汽車領域。能夠成為用戶對汽車品牌認知的錨點,是銷量擔當也是利潤擔當的車型,就是汽車行業(yè)大單品。
這樣的大單品在今天的汽車行業(yè)有很多,特斯拉的Model 3和Model Y就是大單品,是20萬-35萬價格區(qū)間繞不過去的電動車。也是大單品,甚至有坊間說法,理想是靠著一款單品包打天下的。傳統(tǒng)車企中是全球銷量400萬的大單品,星越L也是全球都很香的大單品;比亞迪有秦,一句“起視四境秦兵又至矣”足以說明問題;奇瑞旗下捷途的旅行者是大單品,它開辟了方盒子品類中新的產品定義,也是走量和利潤穩(wěn)定的車型。
例子有很多,這里就不列舉太多的。而這些例子中,汽車大單品還有三個特性。首先,大單品不一定是爆款車型,但爆款車型不一定是大單品車型。爆款能火一時,特別是靠營銷堆砌出來的爆款,可以成為一時的現象,但成就不了大單品的輝煌。
同時大單品車型不同于畸形的“金雞獨立”式銷量結構。像2018年車市“寒潮”之前,很多中國品牌依靠一款霸榜銷量榜單的SUV車型,一條腿走路也能銷量不錯。那時紅極一時的哈弗H6,傳祺GS4等等都是長城、傳祺的臺柱子。但缺乏的是體系化支撐,從后續(xù)產品到渠道再到品牌的打造等多方面因素來看,只能說是時代的紅利,而不是大單品邏輯。
更重要的一點是大單品的生命力。從全球市場跨國車企的案例來看,大單品車型往往保持著持續(xù)更新?lián)Q代的生命力。提到豐田,卡羅拉脫口而出;提到本田,雅閣是第一反應;提到福特,F150的形象自然出現;提到大眾,高爾夫、甲殼蟲是繞不過去的車型??梢哉f,這些歷久彌新,在全球市場經受檢驗的車型,都是集產品實力和品牌凝聚力為一體,生命力旺盛的大單品。
為什么大單品的概念在今天的汽車圈尤為重要呢?要知道,今天的中國以一己之力創(chuàng)建了智能電動汽車最完整的產業(yè)鏈;以極致內卷攻克了所有技術限制,把高科技打成了蘿卜白菜;以賠本也賺不到吆喝的瘋狂自虐實現了豪華平權,智駕平權,徹底顛覆了燃油車的尺寸標準,配置標準。以至于,連大眾中國CEO貝瑞德都喊出了:“中國電動車市場徹底瘋了!”。
這背后還有一個潛藏的邏輯是,汽車不再是純粹的工業(yè)產品。從工業(yè)產品演變至電子產品,是智能電動汽車進化的主旋律。工業(yè)時代一臺車的定價由技術、品牌、配置所決定,汽車企業(yè)競爭核心是技術與降本能力,加之品牌所建立的護城河。汽車智能時代一臺車的基本構成發(fā)生改變,軟件定義硬件、比特定義瓦特、算力決定馬力,汽車早不是那個機械殼子。一臺智能電動車內在是平臺架構能力、三電技術能力,車輛軟硬件的整合能力,外在是用戶身份象征與熱愛的等價交換。
電子產品屬性是能夠快速根據消費需要進行迭代,使用周期短;快消品的銷售邏輯是情緒價值拉滿、價格直給。汽車營銷的語境和方式也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快銷品邏輯正在改變汽車消費市場的形態(tài)。換句話說,在智能化快速滲透汽車行業(yè)的背景下,汽車正在向快消品、電子產品屬性轉變,其銷售方式、營銷理念也在變化。
隨著傳統(tǒng)4S店的衰落,以及短視頻平臺流量的分散,甚至海爾、國美這樣的家電巨頭入局,加速汽車零售變革。對于用戶而言,或許意味著購車將像購買大型家電一樣快捷??梢跃€上購買,也能線下體驗,直播間內還能搶個優(yōu)惠券。未來在快銷品的門店里挑選冰箱、彩電的同時,也能選購汽車。
那么大單品也就成為了車企不二的選擇。
再換個視角看,今天的中國汽車如何做品牌?就汽車行業(yè)而言,奔馳、寶馬、福特、大眾、豐田、本田等等一票車企,他們的品牌是在報紙發(fā)行也費勁的年代搞出來的。就國內而言,無論是汽車行業(yè)的、比亞迪、長安、奇瑞等等,還是小米、華為,甚至是跨界到格力、海爾,這些品牌也是在紙媒、電視臺和門戶網站的年代,就已經風靡了。
嚴格意義上來講,還沒有一家擁有強烈號召力的品牌,在移動互聯(lián)時代出現,因為移動互聯(lián)的特性,過度的碎片化,難以形成對品牌的記憶。你能洗腦用戶,他也能擾亂用戶心智,用戶在柳絮狀的思維中,逐漸喪失對品牌的認知。
而從快銷品行業(yè)延伸到汽車領域的大單品概念,是為數不多能夠在這樣的移動互聯(lián)語境下,為中國汽車品牌打造提供助力的方式。不同于講到每個車企老板心里的“品效合一”,不同于沒有也要硬造的企業(yè)家IP,不同于咬著牙也要搞下去的用戶運營,更不同于把KPI下到每個PR身上強化而來的“白嫖”能力,打造汽車大單品,不僅僅是業(yè)務技能,更是組織結構的搭建和流程的變化。
這也是為什么全行業(yè)都在學習華為的IPD。需要改變的是造車被條塊狀的劃分為研發(fā)、設計、采購、制造、銷售等不同部門,所有人都在說以用戶為中心,但除了銷售直面用戶,背負銷量KPI,沒有人真的對結果負責。
如果說過去中國汽車涌現的大單品,是在時代的紅利下,大浪淘沙剩下的精品,那么接下來,無論是守住既有的,還是開拓新的大單品,都需要從全流程、全體系的角度問一句,有能力打造嗎?
最后,從中國車企全球化的角度看,走向世界的中國汽車的確生機勃勃,但也是一個步履蹣跚的小學生。且不說面臨的各種壁壘和不確定性,玩轉全球市場,和不同國家不同地區(qū)休戚相關、肝膽相照的體系布局,就是一堂要付出學費的實踐課。
在這個過程中,全球唯一具備完整工業(yè)體系的中國,汽車產業(yè)鏈特別是新能源汽車產業(yè)鏈也已經積蓄了改變世界的力量,但從力量到實力的轉變需要時間,而承載這份力量走向全球的,一定是中國汽車的大單品們,現在的或者未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