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位于北京市中心的故宮(今故宮博物院),又名紫禁城,在明清時期為帝王執(zhí)政和生活的場所。故宮蘊含了豐富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其重要體現(xiàn)方式之一,就是宮中形態(tài)各異的“瑞獸”。它們有著非常豐富的文化寓意,如龍為封建皇權的象征、仙人騎鳳寓意防火、獅子擔當鎮(zhèn)殿神獸等。這些有的是現(xiàn)實不曾存在的,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影響著故宮古建筑的方方面面;有的是現(xiàn)實存在過,同時通過文化賦予獲得了新的影響力。

龍與鳳
龍是我國古代神話中的動物,為中華民族的象征之一。我國關于龍的較早資料,是遼寧查海遺址出土的石塊堆塑龍,距今約8000年。龍的造型復雜,明代醫(yī)藥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引前人所述,形容龍為“頭似駝,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頸似蛇,腹似蜃,鱗似鯉,爪似鷹,掌似虎”。古人認為,龍具有上天潛淵、呼風喚雨、無所不能的本領,因而成為消災驅邪、迎祥納福的神獸。古人通過各種與龍相關的活動,來表達對龍的敬仰崇拜及思想寄托,以求得一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龍亦為古代帝王所尊崇。明清時期的故宮,龍的形象幾乎無處不在。如作為故宮核心建筑的太和殿,其內部金柱、寶座、藻井等部位,均有造型各異的龍。
在古建筑領域,室內的立柱一般稱為“金柱”。太和殿寶座的兩側,有6根金柱。每根金柱上,均有一條體型碩大的蟠龍?!绑待垺奔聪U伏在地而未升天之龍,造型為盤曲環(huán)繞狀。此龍尾巴在下,周身纏繞立柱,蜿蜒盤曲而上,龍頭上仰,注視上方,雙眼銳利有神。龍尾下方為壽山福海紋飾,龍身周邊為飄浮的祥云環(huán)繞。此龍張牙舞爪的形象可謂栩栩如生。立柱上的各個紋飾均線條分明,凸凹相間,極具震撼的視覺效果。這6根金柱并非黃金鑄成,而是和其他立柱一樣,均屬大木構件。與其他立柱表面飾朱紅油飾不同,這6根蟠龍金柱在木柱外表各包鑲一層黃金。黃金面層的金龍紋飾,為瀝粉工藝制成。其造型威武、呼之欲出。

太和殿內正中,陳設髹金漆云龍紋寶座。這是故宮現(xiàn)存做工最講究、裝飾最華貴、等級最高、雕鏤最精美的寶座。寶座為明朝嘉靖年間制作,材料為楠木,13條金龍分別盤繞于椅背上,形態(tài)各異。其中,搭腦(椅背頂部橫木)正中為一條昂首挺立的坐龍,兩側各做成龍軀形;四根圓柱形椅柱各有多條蟠龍纏繞,做蜿蜒擎空之勢。龍紋寶座肅穆威嚴,彰顯皇權氣氛。此外,寶座下方束腰處四面開光,透雕雙龍戲珠圖案,盡顯大氣奢華之美。寶座前后左右與6根蟠龍金柱交相輝映,使大殿中央呈現(xiàn)一派金碧輝煌。寶座周身雕龍髹金,在裝飾上神圣化。太和殿寶座的“金漆鑲嵌髹飾”做法,為我國古代宮廷的極高等級漆飾。髹金漆工藝,即用足大赤金在廣膠水中研細后,去膠晾干曬成粉末,再用絲綿掃到打好金膠的寶座上,然后罩一層清漆(透明漆)。太和殿寶座工料精良,金龍造型雖已年代長久,但依舊燦爛生輝。
太和殿內寶座上方有蟠龍藻井,全稱為“龍鳳角蟬云龍隨瓣枋套方八角渾金蟠龍”藻井。其中,“角蟬”是指藻井中的三角形或菱形區(qū)域。此藻井的主要功能,是象征皇權的威嚴及皇帝的正統(tǒng)性。藻井頂部中心,有口含軒轅鏡的蟠龍造型,輔以如意云紋飾。此蟠龍身體盤曲,曲頸挺胸,雙目圓瞪,觸須橫伸,張牙舞爪,氣勢磅礴,呼之欲出,極具威嚴和震懾之感。從雕刻技法角度而言,蟠龍造型采用了多層鏤雕(全方位雕刻,如龍頭)、透雕(正面或正反兩面雕刻,如龍須)、浮雕(平面上雕出凸起的藝術形象,如龍身)、陰刻(將圖案刻成凹形,如龍鱗)等雕刻技法。其手法精美絕倫,線條細膩流暢,工藝精湛大氣,紋飾疏密有致,繁而不亂,變化中顯統(tǒng)一,盡顯奢華之美,體現(xiàn)了我國古代工匠精湛的雕刻技藝。
公眾去故宮參觀時,經(jīng)常會注意到屋頂上有各種神獸造型。屋頂神獸的最前方,為“仙人騎鳳”的造型。有傳言認為此仙人形象源于姜子牙(周朝時期)的小舅子,或為齊湣王(戰(zhàn)國時期)的化身。實際上這些說法非常不妥,故宮屋頂?shù)尿T鳳仙人造型與姜子牙、齊湣王不存在任何史料關系。大量研究表明:隋唐及更早時期,屋頂四角的屋脊前端極少出現(xiàn)走獸造型,多用三角形的戧磚或多層筒瓦壘疊;到了宋代,屋脊上逐漸出現(xiàn)脊獸瓦,且走獸前端出現(xiàn)嬪伽形象。此處的“嬪伽”,為佛教中的迦陵頻伽,譯為“妙音鳥”,人身鳥羽,作展翅狀。
從資料來看,仙人騎鳳造型自明代起大面積出現(xiàn)在皇家建筑的屋頂上。其中,仙人與道士裝扮有著諸多相似之處:蓄發(fā)并盤成發(fā)髻,以表示大仁大孝、順應自然;寬松、大方的衣襟類似于道袍,以寓內心的自由、隔斷塵凡之意。從史料來看,明朝皇帝多與道教有著密切關系,這里以開國皇帝朱元璋為例說明。據(jù)明代郎瑛的《七修類稿》記載:朱元璋的母親陳氏在懷孕期間,夢到一位頭戴黃冠的道士“自西北來”,此道士塞給陳氏一顆白色藥丸,說這是金丹大藥。陳氏服下后,第二天生下了朱元璋,且朱元璋出生時,滿天出現(xiàn)紅光,以至于鄰居以為著火了。朱元璋在元末起兵之后,曾多次得到道士的指點。如據(jù)《明史》記載:道教真人周顛跟隨朱元璋,其主要目的是“告太平”。朱元璋派兵攻打陳友諒之際,曾問周顛此次出兵是否順利,周顛認為很順利,理由是“天上無他座”(上天沒給陳友諒安排皇帝這個座位);朱元璋所部在安慶渡河時沒有風,周顛提議“行則有風”(船跑起來就有風了),結果不久突然刮起了狂風,直接把朱元璋所部戰(zhàn)船送到了對岸。以上種種記錄,其中不乏古人的牽強附會之說,但是后世的我們可以從中一窺歷史上朱元璋與道教之間的關系。這種關系在朱元璋肇建明朝后體現(xiàn)得更加清晰——朱元璋定都南京后,下令建造十座廟宇,其中祭祀真武大帝(道教中的水神)的真武廟排在首位。從建筑的繼承角度觀察,明末紫禁城遭兵火后,清代帝王對紫禁城建筑的復建,其格局基本按照明代建筑風格進行,因此屋角上仍保留有仙人騎鳳造型。
“仙人騎鳳”中的“鳳”,是古代傳說中的神鳥、百鳥之王。關于鳳的具體造型,《山海經(jīng)》稱“其狀如雞”。古人視鳳為祥瑞之兆,不僅可顯示瑞應,還可降福免災。西漢劉安《淮南子·覽冥訓》載:鳳凰在太平盛世中飛翔時,“雷霆不作,風雨不興,川谷不澹,草木不搖”。南朝梁沈約在《宋書》中認為:鳳能夠推究萬物,通曉上天的福祉,綜合各種動物的特征,明達王道,又具備五音之鳴聲、九種優(yōu)秀的美德及文韜武略之才,可匡正天下郡國,因而是仁德之鳥,飛來必有嘉瑞出現(xiàn)。

值得注意的是,古人對“仙人”“鳳”的認知均與歷史上的道教密切相關。比如,“?九鳳破穢”是?道教中的一種法術,其中即包含“九鳳”“仙人”,主要用于清除邪穢之氣。明代徐企龍《萬寶全書》載“?九鳳破穢”的咒語為:“九鳳翱翔,破污十方。仙人引道,出入華方?!币饧淳胖圾P凰展翅高飛,翱翔于天際,它們驅散世間十方(指東、南、西、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及上、下共十個方向)的污濁之氣;然后仙人降臨,駕鳳為眾生指引道路,帶領眾生消除以火災為主的各種災患。此處的“華方”即畢方,是古代的一種神鳥,古人認為此鳥在哪里出現(xiàn)哪里就會燃起大片野火。因此,騎鳳仙人的造型多見于明代及以后,其主要寓意當為古人寄望于以此消除火災等各種災患。
此獅與彼獅
故宮太和門前的一對銅獅子,其頭和身體是圓形,底座是方形,寓意“天圓地方”。每只銅獅子高2.4米,蹲坐在0.6米高的銅座之上。其中,雄獅在東側,頭飾鬈鬃,頸懸響鈴,兩眼瞪視前方,氣勢雄偉,其右足踏繡球,象征皇家權力和一統(tǒng)天下;雌獅在西側,頭略朝下,其左足撫幼獅,象征子嗣昌盛。二銅獅頭頂螺旋卷毛,張嘴露牙,似在咆哮;胸前綬帶雕花精美,前掛鑾鈴肩掛纓穗,肢爪強勁有力,前肢后肘有三個卷毛,后背有錦帶盤花結,整體顯得異常英勇威猛。
獅子與龍鳳等傳統(tǒng)瑞獸不同,它在古代中國歷史上是有活體存在記錄的。大約在距今12.4萬年,現(xiàn)代獅子起源于非洲東部與南部,距今約2.1萬年前進入亞洲。漢武帝時張騫出使西域,使得中土與西域開始了大規(guī)模貿易往來。此后,強大的漢朝政權成為多個西域國家的朝貢對象。據(jù)《后漢書·西域傳》記載,東漢章和元年(公元87年),安息國國王阿薩息斯派商隊沿絲綢之路抵達洛陽并向漢章帝劉炟進貢獅子,這是我國關于獅子的較早文獻記載?!侗静菥V目》亦載:“獅子出西域諸國,為百獸長?!痹诠糯?,獅子又被稱為“狻猊”。如晚清學者文廷式所撰《純常子枝語》即云:“狻猊即師(獅)子,非中國獸也?!?/p>
考察我國史料,從漢代到明代,西域諸國至少21次向當時的中土王朝進貢獅子,足以說明獅子在我國歷史特別是朝貢史中的重要地位。唐代中西交通便利,西域至少有六國向唐廷進貢過獅子。又如貢獅繪畫《撒馬兒罕貢獅圖》,記錄了明成化十九年(公元1483年),撒馬兒罕正使在故宮太和殿(時稱皇極殿)向明憲宗朱見深呈送貢獅。貢獅被裝在籠子里,籠子則被抬放在太和殿前的丹陛石旁邊,供明憲宗欣賞。
在清代,獅子依然是朝廷重視的貢物。如清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葡萄牙為了在中國澳門開通與清朝的貿易通道而處心積慮討好清政府,當他們得知康熙帝希望獲得獅子后,就在莫桑比克城堡捕捉了兩頭獅子,準備向清廷進貢。其中一頭獅子在運至印度果阿后不幸死亡。葡萄牙將另一頭獅子運至澳門時,中原正處于“三藩之亂”時期,由廣東至京城的部分貢道被叛軍占領。無奈之下這頭獅子在澳門又“等了”幾年。直到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三藩之亂”基本被平息,葡萄牙使團帶著這頭獅子繼續(xù)出行,并于當年八月抵達京城??滴醯郯才帕硕鄨鲇^獅宴會,對葡萄牙使團贊賞有加,并于第二年允許葡萄牙人在澳門開設貿易通道。
獅子作為貢物的作用,對故宮太和門前的銅獅子亦有一些影響,不過作為瑞獸的銅獅,主要擔當?shù)氖枪湃速x予的鎮(zhèn)宅(殿)功能。這種功能轉化既與歷史上獅子作為貢物的價值有關,又與歷史文化積淀緊密相連。從歷史上來看,獅子的瑞獸化與佛教的傳播密不可分。據(jù)北宋時期釋道原所著佛教史書《景德傳燈錄》卷一記載,佛祖釋迦牟尼在出生時,一手指天,一手指地,發(fā)出獅吼般的聲音,被稱為“獅子吼”。古印度佛教經(jīng)典《大智度論》卷七則記載,佛是人中獅子,佛坐的寶座,都是獅子座。由于獅子是佛的化身,釋迦牟尼說法是“獅子吼”,因此古人受佛教影響,認為獅子作為瑞獸可以驅趕邪惡帶來光明,且獅子佩戴的銅鈴和瓔珞在佛教中均有驅邪護法的作用,因而常用來鎮(zhèn)宅。在經(jīng)歷了這樣的文化功能賦予之后,加之獅子被古人認為是“百獸之王”,因此古人逐漸在建筑中使用“神獸”獅子以鎮(zhèn)宅。
“內廷豢畜”中的貓狗
除了現(xiàn)實中與神話中的瑞獸之外,本期講座我們再做一點延伸,介紹一下在曾經(jīng)的紫禁城與今日的故宮博物院內活動的其他一些小動物,諸如貓狗鳥類等。限于篇幅,講座以貓狗為例,它們與古建筑傳統(tǒng)瑞獸文化似乎并無直接關聯(lián),但是卻在歷史文獻中留下了足跡,甚至在今日的故宮博物院中依舊發(fā)揮著作用。
明代皇帝多愛養(yǎng)貓,以明熹宗天啟皇帝朱由校為例,清代文人姚元之《竹葉亭雜記》記載,天啟年間貓兒房里養(yǎng)了很多宮貓。其中的公貓被稱作“小廝”,母貓被稱作“丫頭”,有的貓還被封官,稱作“某老爺”?!度f歷野獲編》補遺“內廷豢畜”對此有更為細致的說明:這些貓當時因為受到皇帝寵愛,在宮中飛揚跋扈,即便遇到幼小的皇子、公主時,仍會大叫著撲上去,嚇得孩子渾身哆嗦,乳母們卻往往敢怒不敢言。
清朝的皇帝大多喜歡養(yǎng)狗,但貓依然“寵冠后宮”。《清代文書檔案圖鑒》中有《貓冊》和《犬冊》,記載了紫禁城所養(yǎng)寵物貓、寵物狗的名字和生卒日期,從文獻來看,這些寵物似乎被看作清廷皇室的家庭一分子,每個月甚至有俸銀可拿。
著名的《胤禛美人圖》絹畫中,有幅名為《捻珠觀貓》。畫中仕女于圓窗前端坐,輕倚桌案,一邊把玩念珠,一邊觀賞兩只嬉戲頑皮的貓咪。此圖的取景面很小,僅透過二分之一的圓窗來刻畫繁復的景致,但由于畫家參用了西洋畫的焦點透視法,將遠、中、近三景安排得有條不紊,從而擴展了畫面空間的縱深感,顯得意韻悠長。窗下鐘聲滴答,近處貓咪玩鬧,時光便在這似有似無中悄然流逝?!赌碇橛^貓》中的貓咪,正是雍正后妃打發(fā)寂寞空虛時光的玩伴。

隨著清朝滅亡,紫禁城的身份也發(fā)生了巨大變化,由帝王的居所轉變成我國最大的綜合性博物館——故宮博物院,部分宮廷貓也回歸到市井百姓之間,那些依然“駐守”在故宮里的貓也早已不再是皇家盛寵。如今,故宮博物院仍有將近200只貓,有一部分可能就是之前宮廷貓的后代。除周一外,故宮每天都要對公眾開放。故宮貓白天懶洋洋的,可是在下午四點半至五點以后,隨著故宮閉館,它們就開始“巡邏”“放哨”,出沒于紅墻黃瓦間,助力故宮的防鼠問題,進而保護了古建筑的安全。紫禁城72萬平方米的范圍內,沒有發(fā)現(xiàn)過一只老鼠,也沒有出現(xiàn)古建筑木構件被老鼠咬壞的問題。我的故宮同事們戲稱故宮貓為“大內咪探”。
按照宋代學者衛(wèi)湜撰《禮記集說》卷八十七的記載,古人對于狗的使用有多種,“一曰守犬,守御宅舍;二曰田犬,田獵所用;三曰食犬,充君子庖廚庶羞用”。在這里,“庶羞”是指多種美味。即狗在古代曾用于看家護院、獵犬及食用。
據(jù)文獻記載,明朝永樂、宣德、崇禎皇帝都愛狗。宣德帝朱瞻基繪有《雙犬圖》,描繪了兩只氣韻生動的細犬,一只俯首嗅花,另一只昂首遠眺,造型生動俊美,筆觸溫和典雅。這兩只細犬,一只名“賽虎”,另一只名“賽狼”,均是朱瞻基祖父永樂皇帝朱棣贈送的。朱瞻基每次隨祖父打獵,總離不開“賽虎”和“賽狼”。這兩只愛犬不但極通人性,而且十分驍勇,每當發(fā)現(xiàn)獵物,總是奮不顧身地沖在前面,直到主人把獵物捕獲,方才罷休。在一年秋天狩獵捕虎時,兩只御犬為救主人不慎被猛虎咬死。于是朱瞻基于丁未之秋提筆畫下這兩只心愛義犬的形貌,題名《雙犬圖》,掛在宮中,以表達懷念之情。
清代皇帝對狗的寵愛更勝前朝,我們以雍正皇帝為例?!肚鍖m內務府造辦處檔案匯總》記載,雍正在位期間,曾多次下旨命人為自己喜歡的小狗做狗窩。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九月四日,雍正傳旨做狗窩二個,里外吊氆氌(一種藏族毛織品),下鋪羊皮。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三月四日,雍正又傳旨做圓狗籠一件,直徑二尺二寸(約0.7米),四圍留氣眼,要兩開的。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二月四日,太監(jiān)王玉交來做好的竹胎紅氆氌面、白氆氌里小圓狗籠一個,內附白氈墊一件,藍布墊子一件。雍正看后非常滿意,立刻傳旨再做同樣狗籠一個。這些狗籠制作精美、細節(jié)考究。雍正是清代極其勤奮的皇帝,其執(zhí)政13年里,白天與大臣處理朝政,晚上還要批閱大量奏折?,F(xiàn)存雍正朱批奏折,光漢文的就至少有35000件。如此日理萬機之皇帝,竟然還親自督辦“制作狗窩”這種普通事務,也能讓我們從中窺見清代帝王生活的另一面。
故宮博物院成立后,專門成立了養(yǎng)狗的機構,有專人喂養(yǎng)、訓練狗,主要用于守護紫禁城的安全。故宮的縱深體系,已被區(qū)分成防護區(qū)、監(jiān)控區(qū)和禁區(qū)。而博物館內,還有技防、人防、物防和犬防四道防線。依照故宮的文物安防規(guī)定,白天,所有展廳內的文物安全由開放管理處負責。游客走后,每一展廳里的工作人員都要清點自己所屬區(qū)域的文物,并且清查所有可能藏匿人或物的角落。確定沒有異常后,每一區(qū)域的所有人再次拉網(wǎng)檢查一遍。隨后,故宮犬隊還要對故宮的各個角落進行搜尋。
綜上所述,故宮各種瑞獸的過往,猶如一部微縮的古代社會史,折射出歷史、文化乃至人類與自然關系的五光十色,其中也涵蓋了紫禁城由皇宮向大眾博物館的演變過程。
來源:光明日報
作者: 周乾